【新准则应付职工薪酬的二级科目怎样结转】在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对“应付职工薪酬”科目的核算更加细致和规范。为了准确反映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各项薪酬支出,通常会将“应付职工薪酬”设置为一级科目,并根据不同的薪酬项目设置多个二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本文将总结新准则下“应付职工薪酬”二级科目的常见种类及其结转方式。
一、常见二级科目设置
序号 | 二级科目名称 | 说明 |
1 | 应付工资 | 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等 |
2 | 应付奖金 | 如年终奖、季度奖等 |
3 | 应付津贴补贴 | 如交通补贴、通讯补贴等 |
4 | 应付社会保险费 | 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 |
5 | 应付住房公积金 | 企业为员工缴纳的住房公积金 |
6 | 应付职工福利费 | 如节日福利、医疗补助等 |
7 | 应付工会经费 | 按规定提取的工会经费 |
8 | 应付教育经费 | 用于员工培训的费用 |
9 | 应付非货币性福利 | 如发放实物、提供服务等非现金形式的福利 |
二、结转方法总结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在每月或每季度末需将“应付职工薪酬”各二级科目余额转入相应的成本或费用科目,具体结转方式如下:
1. 工资类科目(如应付工资)
- 结转方向:根据员工岗位不同,分别计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
- 示例:
- 生产部门员工工资 → 计入“生产成本”
- 管理人员工资 → 计入“管理费用”
2. 社会保险费与住房公积金
- 结转方向:统一计入“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视员工所属部门而定。
- 注意:这部分费用一般不直接计入产品成本,而是作为期间费用处理。
3. 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教育经费
- 结转方向:一般计入“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
- 特殊情况:若为生产部门员工计提的福利,可计入“生产成本”。
4. 非货币性福利
- 结转方向:根据实际发放对象,计入相应成本或费用。
- 例如:向销售人员发放的实物福利 → 计入“销售费用”。
三、结转流程图(简要)
```
应付职工薪酬
├── 应付工资 → 生产成本 / 管理费用
├── 应付奖金 → 管理费用 / 销售费用
├── 应付津贴补贴 → 管理费用
├── 应付社保费 → 管理费用
├── 应付公积金 → 管理费用
├── 应付福利费 → 管理费用
├── 应付工会经费 → 管理费用
├── 应付教育经费 → 管理费用
└── 应付非货币性福利 → 生产成本 / 销售费用
```
四、注意事项
1. 科目匹配:确保每个二级科目与对应的支出项目一致,避免混淆。
2. 及时结转:应在会计期末及时结转,确保账务清晰。
3. 政策变化:关注国家及地方对社保、公积金等政策的调整,及时更新科目设置。
4. 内部审计:定期检查“应付职工薪酬”科目余额,确保数据真实、准确。
通过合理设置和正确结转“应付职工薪酬”的二级科目,企业可以更准确地反映人力资源成本,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