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的简介】顾颉刚(1893年5月8日-1980年12月25日),原名顾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在中国历史学和民间文化研究领域具有深远影响,尤其在“古史辨”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历史研究的现代化进程。
顾颉刚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师从钱玄同、胡适等人,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主张以科学方法研究历史,反对传统史学中虚无缥缈的神话传说,提倡“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的观点,即认为古代历史是后人不断编造和叠加的结果。这一理论对后来的中国历史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
除了学术研究,顾颉刚还积极参与民间文化的搜集与整理工作,对中国民间故事、歌谣、风俗等进行了大量调查与记录,为后来的民俗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项目 | 内容 |
姓名 | 顾颉刚 |
原名 | 顾诵坤 |
字 | 铭坚 |
出生日期 | 1893年5月8日 |
逝世日期 | 1980年12月25日 |
籍贯 | 江苏苏州 |
职业 | 历史学家、民俗学家 |
学术流派 | 古史辨派创始人 |
主要贡献 | 提出“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理论;推动历史研究的科学化;重视民间文化研究 |
教育背景 | 北京大学 |
师从 | 钱玄同、胡适等 |
研究领域 | 中国古代史、民俗学、民间文学 |
顾颉刚一生致力于历史与文化的实证研究,其思想不仅影响了学术界,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他的研究成果至今仍被广泛引用与讨论,是一位值得深入研究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