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忍视解释及出处】一、
“目不忍视”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眼睛无法忍受看到某种令人痛苦或震惊的场面。常用于形容对某些残酷、悲惨或令人不适的情景感到难以直视,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该成语多用于文学、新闻报道或日常表达中,强调情感上的冲击力。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在特定语境下仍具有较强的表达效果。
以下是对“目不忍视”的详细解释及出处说明: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目不忍视 |
拼音 | mù bù rěn shì |
字面意思 | 眼睛无法忍受去看(某事) |
含义 | 形容看到令人痛苦、震惊或难以接受的场景时,不愿或无法直视 |
使用场合 | 文学、新闻、评论、口语等,强调情感冲击力 |
近义词 | 心痛难忍、触目惊心、惨不忍睹 |
反义词 | 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
出处 | 首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民皆目不忍视。” |
典故来源 | 《左传》中描述晋国与楚国交战后,百姓目睹战争惨状,内心痛苦,无法直视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描述社会事件、历史事件或文学作品中的悲惨场景 |
常见搭配 | “目不忍视的场面”、“目不忍视的画面” |
三、补充说明
“目不忍视”虽为古语,但在现代语境中仍能传达强烈的情感共鸣。它不仅用于描述视觉上的不适,更深层次地表达了人对苦难、暴力或悲剧的道德反应。
在写作或表达中使用此成语,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尤其适用于描写战争、灾难、社会不公等主题。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古文背景,可参考《左传》或其他古代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