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战而屈人之兵什么意思】“不战而屈人之兵”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为:“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谓全胜。”这句话的意思是:最高明的用兵之道,是不用战斗就使敌人屈服;最差的则是强攻城池。
这一思想强调的是通过智慧、策略和威慑力来达到胜利的目的,而不是依赖武力冲突。它不仅适用于军事领域,在现代商业竞争、政治博弈、外交谈判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一种高明的战略思想,主张在不发动战争的情况下,通过谋略、外交、心理战等手段,使对方主动投降或放弃抵抗。这种策略不仅节省资源,还能减少伤亡,实现“全胜”的目标。它体现了孙子“以智取胜”的核心思想,强调了智慧与谋略的重要性。
表格对比: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孙子兵法·谋攻篇》 |
原文 |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含义 | 不通过直接战斗就使敌人屈服 |
核心思想 | 以智取胜,避免正面冲突 |
应用领域 | 军事、政治、商业、外交等 |
优点 | 节省资源、减少伤亡、实现全胜 |
缺点 | 需要高度的谋略与判断力 |
对比其他战略 | 比“伐兵”“攻城”更高级,属于“上兵” |
现代意义 | 在现代社会中可用于谈判、竞争、管理等场景 |
通过理解“不战而屈人之兵”,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掌握古代军事智慧,也能将其灵活运用到现实生活的各种决策中,实现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