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山峻岭”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高大而险峻的山脉。这个成语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雄伟壮观,还常常被用于比喻复杂或艰难的事物。
释义
“崇”在这里有“高”的意思,“山”指山峦,“峻”则表示陡峭,“岭”是连绵的小山。合起来,“崇山峻岭”就是指那些高耸入云、层峦叠嶂的大山。这个词语常用来形容地形的险要或者环境的艰苦,同时也可能隐喻人生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和挑战。
出处
“崇山峻岭”最早出自东晋时期文学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这篇流传千古的文章中,王羲之描述了他与友人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聚会时的情景。文中写道:“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表达了他对周围山水美景的赞叹之情。这段文字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丽,也寄托了作者对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
此外,在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中,“崇山峻岭”也多次出现。例如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崇山峻岭”一词,但通过描写风雨交加下的自然景象,间接体现了类似意境。
文化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山峻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它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古人认为高山象征着崇高、庄严以及不可侵犯的精神境界。因此,“崇山峻岭”往往成为文人墨客表达情感、抒发胸怀的重要意象之一。
总之,“崇山峻岭”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丰富的文化价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无论是作为自然景观的描写还是精神层面的象征,它都为我们提供了无限遐想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