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皮下注射是一种常见的给药方式,广泛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疫苗接种以及部分药物的使用中。掌握正确的皮下注射操作流程,不仅能提高治疗效果,还能有效降低感染和不良反应的风险。
一、准备工作
1. 环境准备:确保操作环境整洁、光线充足,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
2. 用物准备:
- 无菌注射器(根据药液量选择合适规格)
- 无菌针头(通常选用4-5号针头)
- 药液(需核对药品名称、剂量、有效期)
- 消毒用品(碘伏或酒精棉球、棉签)
- 弯盘、止血钳、医用手套
3. 患者准备:
- 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和过程,取得配合。
- 确认患者身份,询问是否有过敏史或禁忌症。
- 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常见部位包括上臂三角肌下缘、腹部、大腿外侧等。
二、操作步骤
1. 洗手与戴手套:操作前必须进行手部清洁,并佩戴无菌医用手套。
2. 检查药液:确认药液无变色、浑浊或沉淀,标签清晰,剂量准确。
3. 排气:将注射器内的空气排出,确保药液无气泡。
4. 消毒皮肤:以注射点为中心,由内向外进行环形消毒,范围直径约5厘米。
5. 进针:
- 一手绷紧皮肤,另一手持针,以15°~30°角快速刺入皮下组织。
- 抽吸回血确认未进入血管,若无回血则可推注药液。
6. 推注药液:缓慢推注药液,避免过快引起局部刺激。
7. 拔针与按压:迅速拔出针头,用干棉球轻压穿刺点数分钟,避免药液渗漏。
8. 整理用物:将用过的针头放入专用锐器盒,其他物品按医疗废物处理。
三、注意事项
- 注射前应严格核对医嘱及药品信息,防止用药错误。
- 避免在有炎症、硬结或瘢痕的部位注射。
- 注射后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过敏反应或局部红肿热痛等异常情况。
- 对于需要长期注射的患者,应定期更换注射部位,避免局部组织损伤。
四、记录与反馈
操作完成后,护士应在护理记录单上详细记录注射时间、药名、剂量、部位及患者反应情况,必要时向医生汇报。
总之,皮下注射虽然操作简单,但每一个细节都关系到患者的安全与治疗效果。护理人员应不断学习和规范操作流程,提升专业技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