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出自哪里】“不求甚解”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对知识或事物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不深入探究。但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这个成语的出处。本文将从来源、含义及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
“不求甚解”最早出自东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原文为:“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句话的意思是:喜欢读书,但不追求深入理解;每当有所领悟时,就感到非常高兴,甚至忘记吃饭。这里的“不求甚解”并不是指学习态度懒散,而是强调一种轻松阅读、注重感悟的学习方式。
后来,“不求甚解”逐渐被引申为对知识掌握不够深入,只停留在表面意思上。因此,在现代语境中,它有时带有批评意味,指人学习不认真、不深入。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不求甚解 |
出处 | 《五柳先生传》(东晋·陶渊明) |
原文 |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含义(原意) | 喜欢读书,但不追求深入理解;注重阅读时的感悟与乐趣。 |
含义(引申义) | 学习态度不认真,只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思考。 |
使用场景 | 用于形容学习态度或阅读习惯,既有褒义也有贬义。 |
现代常用 | 多用于批评学习不深入、理解不透彻的现象。 |
三、结语
“不求甚解”虽然源于陶渊明的自述,但在现代语境中已有了不同的解读和使用方式。了解其出处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这一成语的本意与演变,避免误用。在学习过程中,既要像陶渊明那样享受阅读的乐趣,也要注重深入思考,做到“求甚解”,才能真正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