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一气的汉语意思】“沆瀣一气”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因利益或目的相同而结成一伙,多带有贬义。该成语源自古代的典故,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以下是对“沆瀣一气”的详细解释及总结。
一、成语释义
出处:出自唐代科举考试中的故事。当时主考官崔沆(hàng)与考生崔瀣(xiè)同姓,且都中了进士,因此被讥讽为“沆瀣一气”,意指两人因共同的利益而勾结在一起。
字面意思:沆(hàng)和瀣(xiè)都是夜间的雾气,比喻两股雾气相遇,自然融合,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的勾结、串通。
现代含义:现在多用来形容坏人之间为了私利而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的行为,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二、用法与语境
用法 | 说明 |
贬义词 | 多用于批评或讽刺不良行为 |
常见搭配 | “沆瀣一气的人”、“沆瀣一气的团伙” |
使用场合 | 文章、演讲、日常交流中,用于揭露腐败、权钱交易等现象 |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成语 |
近义词 | 狼狈为奸、同流合污、勾结一气 |
反义词 | 水火不容、分道扬镳、各行其是 |
四、使用示例
1. 这些官员沆瀣一气,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
2. 他与黑社会分子沆瀣一气,最终被依法惩处。
3. 不要和那些沆瀣一气的小人来往,以免被牵连。
五、总结
“沆瀣一气”是一个典型的贬义成语,源于古代科举制度下的讽刺故事,现广泛用于描述人与人之间因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不正当联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该成语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或过度使用。它不仅体现了汉语文化的丰富性,也反映了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判态度。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沆瀣一气 |
出处 | 唐代科举考试故事 |
含义 | 形容坏人勾结、狼狈为奸 |
词性 | 贬义词 |
用法 | 批评、讽刺不良行为 |
近义词 | 狼狈为奸、同流合污 |
反义词 | 水火不容、各行其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