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抱残守缺是什么意思】“抱残守缺”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固守旧有的观念、制度或方法,不愿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缺乏创新精神。这个成语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强调的是对过时事物的执着和对变革的抗拒。
一、词语释义
词语 | 抱残守缺 |
拼音 | bào cán shǒu quē |
出处 | 《汉书·刘歆传》:“今学者多不审古,而好以己意穿凿,故有抱残守缺之讥。” |
释义 | 指固守旧有的残缺不全的事物或观念,不肯改进或更新。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人思想保守、不愿进步。 |
近义词 | 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固步自封 |
反义词 | 革故鼎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
二、词语使用场景
1. 工作与管理:在企业管理中,若员工或管理者不愿意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就可能被说成“抱残守缺”。
2. 教育领域:教师如果只按老一套教学方式授课,不结合新课程理念,也容易被评价为“抱残守缺”。
3. 个人发展:一个人如果拒绝接受新知识、新观念,长期停留在过去的思维模式中,也属于“抱残守缺”的表现。
三、例句解析
- 例句1:他在工作中总是抱残守缺,从不尝试新的方法,导致效率低下。
- 例句2:这种抱残守缺的思想,是阻碍公司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总结
“抱残守缺”是一个具有明显贬义色彩的成语,用来形容人固守旧习、不愿改变的行为。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变化和挑战时,应保持开放心态,勇于接受新事物,避免因固执而错失进步的机会。在现代社会中,创新和适应力尤为重要,而“抱残守缺”则往往成为落后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