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仁得仁啥意思】“求仁得仁”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一个人追求仁德、善行,最终得到了自己所期望的结果。这个成语表面上看是正面的,但在实际使用中,也常常带有某种无奈或讽刺的意味。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求仁得仁 |
拼音 | qiú rén dé rén |
出处 | 《论语·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含义 | 原意指追求仁德的人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后引申为虽然努力向善,但结果未必如意,甚至可能带来不好的后果。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因坚持原则或道德而遭遇不幸,带有一定悲壮或讽刺色彩。 |
二、成语的深层含义
“求仁得仁”最早出自《论语》,孔子强调的是“成仁”的重要性,即为了道义可以牺牲生命。但在后来的使用中,这个成语逐渐带上了更多的复杂情感:
- 正面意义:表示一个人坚持善良、正直的原则,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 负面意义:有时也用来讽刺那些一味追求道德高尚,却忽视现实后果的人,结果反而陷入困境。
三、常见用法举例
例句 | 解释 |
他一生追求正义,最后却落得个悲惨结局,真是求仁得仁。 | 表达对这个人坚持理想却未能得到好报的惋惜。 |
这件事本来可以妥协,但他非要讲原则,结果搞得两败俱伤,真是求仁得仁。 | 带有批评意味,指出其固执己见带来的不良后果。 |
四、总结
“求仁得仁”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成语,既可以表达对理想主义者的敬佩,也可以作为对某些行为方式的反思。在使用时,需结合具体语境来判断其褒贬色彩。
结语:
成语的魅力在于它的多义性和灵活性。“求仁得仁”虽简单,却能引发人们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