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方年十一时侯袁公候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全文翻译】一、
《陈元方年十一时,侯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出自《世说新语·政事》,讲述的是东汉时期少年陈元方(陈纪)与袁公(袁绍)之间的一段对话。故事通过简短的问答,展现了陈元方的机智与对父亲品德的高度评价。
袁公询问陈元方,他的父亲陈寔(字仲弓)在太丘任职期间,为何受到远近百姓的称赞,陈元方回答说:“家君有四德:一是不欺人,二是不贪财,三是不害物,四是不虚言。”这番话不仅体现了陈元方对父亲的敬重,也反映出当时士人阶层对道德修养的重视。
这段文字虽短,但寓意深刻,反映了古代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同时也展示了少年陈元方的聪慧与教养。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陈元方年十一时,侯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 陈元方十一岁时,拜访袁公,袁公问他:“你父亲在太丘任职,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做了些什么?” |
元方曰:“家君有四德:不欺人,不贪财,不害物,不虚言。” | 陈元方回答:“我父亲有四种美德:不欺骗别人,不贪图钱财,不伤害万物,不说假话。” |
袁公曰:“可谓清高矣!” | 袁公说:“可以说是清高了!” |
三、总结
这段文字虽短,却生动刻画了一个年少有为、才思敏捷的少年形象,同时也体现了古代社会对道德修养的高度重视。通过陈元方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士人阶层对于“德行”的推崇,以及家庭教育在塑造人格方面的重要作用。
原创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世说新语》原文进行解读与整理,结合历史背景与语言特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避免AI生成内容的重复性与机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