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啕痛哭的意思是什么】“号啕痛哭”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人极度悲伤时的哭泣状态。它不仅表示哭泣,还带有强烈的情感表达,通常出现在亲人去世、重大挫折或极度悲痛的场合。
一、
“号啕痛哭”出自古代文献,最早见于《左传》等经典作品中,形容人因悲伤而大声哭泣。这个成语强调的是情绪的激烈程度和哭泣的方式,与普通哭泣不同,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在现代汉语中,“号啕痛哭”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用来描写人物在极端情绪下的反应。虽然日常生活中较少使用,但在影视、小说、诗歌等艺术形式中非常常见。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号啕痛哭 |
拼音 | háo táo tòng kū |
释义 | 形容因极度悲伤而放声大哭,声音凄厉、情绪激烈 |
出处 | 《左传·哀公十七年》:“号啕痛哭,不能自已。”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描写,表示极度悲痛的情绪 |
近义词 | 哭天抢地、痛哭流涕、泪如雨下 |
反义词 | 喜笑颜开、无动于衷、强颜欢笑 |
例子 | 他听到母亲病逝的消息后,号啕痛哭,久久不能平复。 |
适用场景 | 亲人离世、重大打击、情感冲击等极端悲伤情境 |
三、补充说明
“号啕痛哭”不仅仅是一种生理上的哭泣行为,更是一种情绪的外在表现。它往往伴随着身体的颤抖、声音的嘶哑,甚至有短暂的失神状态。因此,在文学创作中,这一成语常被用来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深度。
此外,该成语也常被误用或滥用,比如在非悲伤情境中使用,可能会显得夸张或不恰当。因此,在正式写作中应谨慎使用,确保语境合适。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号啕痛哭”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能够准确传达出人在极度悲伤时的情绪状态,是汉语文化中情感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