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评估不同地理尺度上土壤节肢动物的总体多样性
土壤节肢动物对陆地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有贡献。先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不同地理尺度上的特定节肢动物和非节肢动物分类群。然而,土壤节肢动物群落总体组成模式和不同地理尺度上分类多样性的驱动因素仍未得到评估。
在《Catena》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XTBG)的研究人员研究了中国西南部云南省四片不同纬度分布的森林中土壤节肢动物的多样性和分布模式。
为了解释土壤节肢动物在局部(相对较小的栖息地斑块)和区域(纬度)尺度上的分布模式,研究人员探索了两种假设:栖息地异质性假说,即栖息地的空间复杂性和多使得许多物种可以共存;更多个体假说,即无论资源的空间异质性如何,资源本身的数量都会增加土壤节肢动物的整体丰富度和丰度。
研究人员从云南不同纬度的热带布崩、热带纳板河、亚热带哀牢山、亚高山丽江四个地点采集了土壤节肢动物样品,并对这些样品进行了科或亚科水平的鉴定。
然后,他们测量了土壤的理化性质,以测试不同空间尺度上环境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他们的分析表明,土壤节肢动物的丰富度和丰度随着纬度的上升而增加,这与植物和地上动物的普遍模式形成对比。
在区域尺度上,凋落物生物量(资源)解释了物种丰富度和多度,这与“个体多假说”相一致;而在局地尺度上,其他土壤理化性质更为重要,支持生境异质性假说。
然而,单个土壤特性的相对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点,这表明一个地点的环境因素不一定反映不同纬度其他地点的环境因素。嵌套性不是区域尺度 β 多样性(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该研究首次证明,区域尺度的土壤节肢动物β多样性模式也遵循与其他陆地和淡水生物群相同的模式。
“这强调了考虑不同空间尺度和环境因素以更好地理解和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该研究的通讯作者之一、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杨晓东说。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