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诗词中,吕岩所作的《牧童》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小令。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田园生活的闲适与自由,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广阔的草原景象。六七里的草地横向铺展,给人以辽阔无垠的感觉;而牧童悠扬的笛声在傍晚的微风中响起,时断时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增添了几分宁静与和谐。这里的“铺”字形象地表现出草地的广阔,“弄”字则赋予了晚风和笛声一种灵动的生命力,使整个画面更加鲜活生动。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这两句诗刻画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牧童形象。他日暮时分归来,吃饱了饭,便披着蓑衣躺在月光下休息。这里的“不脱蓑衣”不仅体现了牧童的质朴与随性,也暗示了他并未因为一天的劳累而感到疲惫,反而享受着这份简单而纯粹的生活乐趣。“卧月明”更是将这种意境推向高潮,皎洁的月光洒在身上,如同一层银纱,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氛围。
整首诗通过对牧童日常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它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美好境界,同时也提醒我们珍惜当下,学会享受生活中的点滴幸福。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堪称田园诗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