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一、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出自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与书法作品之一。这段文字简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及背景,为后人了解兰亭雅集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句中的“永和九年”指的是东晋穆帝的年号,即公元353年;“岁在癸丑”表示干支纪年中的癸丑年;“暮春之初”说明活动发生在农历三月初,属于春季末期;“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指明了聚会的地点——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的兰亭;“修禊事”则表明这是古人的一种祭祀仪式,目的是祈求消灾除病、祈福纳吉。
整句话不仅记录了一个历史事件,也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人文与精神生活的重视,成为后世文人墨客追思与模仿的对象。
二、信息表格
项目 | 内容 |
标题 |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 |
出处 | 王羲之《兰亭集序》 |
时间 |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 |
干支纪年 | 癸丑年 |
季节 | 暮春之初(农历三月初) |
地点 | 会稽山阴之兰亭(今浙江绍兴) |
事件 | 修禊事(古代祭祀仪式) |
背景 | 古代文人雅集,祈福避灾 |
文化意义 | 体现古代文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 |
三、补充说明
“修禊”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宗教与文化活动,通常在春、秋两季举行,旨在通过水边沐浴、祭神等仪式来驱邪避祸。兰亭雅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参与的文人包括王羲之、谢安、孙绰等人,他们在此赋诗、饮酒、畅谈,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
《兰亭集序》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文学史上的经典篇章,展现了作者对人生、自然与时间的深刻感悟。这句话虽短,却蕴含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值得后人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