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望尘而拜是什么意思】“望尘而拜”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对权贵或地位高的人极度恭敬、畏惧,甚至在未见面之前就表现出极大的敬意。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看到对方的车马扬起的尘土,就立刻跪拜的情景,表达了对权威的极度服从和敬畏。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望尘而拜 |
拼音 | wàng chén ér bài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人臣望尘而拜,岂不哀哉!” |
含义 | 形容对权贵极度恭敬、畏惧,甚至未见其人先已跪拜。 |
用法 | 多用于讽刺那些趋炎附势、阿谀奉承之人。 |
近义词 | 奉承拍马、阿谀奉承、仰慕权贵 |
反义词 | 傲慢无礼、刚正不阿、不卑不亢 |
二、成语来源与典故
“望尘而拜”最早出自《后汉书·王符传》,原文是:“人臣望尘而拜,岂不哀哉!”意思是说,作为臣子,看到君主的车马扬起尘土,就立刻跪下叩拜,这种行为令人感到悲哀。这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权贵的极端崇拜和顺从。
三、使用场景与例子
场景 | 例子 |
职场中 | 小李一听说领导要来视察,就提前在门口跪拜迎接,真是望尘而拜。 |
社会现象 | 在某些地方,老百姓见到官员就跪地行礼,这种现象也常被称作“望尘而拜”。 |
文学作品 | 小说中描写一些小人物为了讨好上级,常常表现出望尘而拜的态度。 |
四、成语的现实意义
“望尘而拜”虽然带有讽刺意味,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权威时往往也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敬畏。这种现象在职场、官场乃至日常生活中都较为常见。但过度的“望尘而拜”容易导致失去自我,成为权力的附庸。因此,现代社会更提倡独立人格和理性思考,避免盲目崇拜和顺从。
五、总结
“望尘而拜”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权贵的极度尊崇,也揭示了人性中对权力的本能敬畏。在今天,我们应理性看待权威,保持独立思考,避免沦为“望尘而拜”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