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罄竹难书是什么意思】“罄竹难书”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旧唐书·李密传》,原意是把竹子用尽也难以写完,用来形容罪行极多,无法写尽。后来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形容某人或某事的罪恶、过失非常多,即使写满竹简也无法全部记载。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罄竹难书 |
拼音 | qìng zhú nán shū |
出处 | 《旧唐书·李密传》 |
释义 | 形容罪行极多,无法写尽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的罪恶、过失非常多 |
近义词 | 数不胜数、罪大恶极、罄竹难穷 |
反义词 | 寥寥无几、微不足道、一笔带过 |
二、成语来源
“罄竹难书”最早出自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李密的《讨隋炀帝檄文》中的一句话:“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意思是说,就算用尽南山的竹子来写隋炀帝的罪行,也写不完;就算放干东海的水来洗刷他的恶行,也洗不净。
这句话后来演变成“罄竹难书”,用来形容罪行极其严重,数量庞大,难以记录。
三、使用场景
场景 | 例子 |
描述历史人物的罪行 | 李自成起义时,曾称明末皇帝“罄竹难书”。 |
批评某人的行为 | 他贪污受贿,罄竹难书,最终被依法惩处。 |
文学作品中 | 小说中常用此成语来形容反派角色的恶行。 |
四、注意事项
1. “罄竹难书”一般用于负面评价,不宜用于正面或中性语境。
2. 使用时要注意上下文,避免误用。
3. 此成语偏书面化,口语中较少使用。
五、总结
“罄竹难书”是一个极具表现力的成语,常用于强调某人或某事的罪恶、过失极其严重,多到无法全部记载。在写作和表达中,适当使用该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说服力,但需注意语境和对象,避免误用或滥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