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共同要素说介绍】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学习迁移理论是研究个体如何将已掌握的知识或技能应用到新的情境中的一门重要课题。其中,“共同要素说”是最早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dward L. Thorndike)和伍德沃斯(Robert S. Woodworth)于1901年提出。该理论认为,只有当两种学习情境之间存在共同的要素时,学习迁移才可能发生。
一、核心观点总结
共同要素说的核心思想是:学习迁移的发生依赖于两种学习任务之间的相似性,特别是它们所包含的共同要素。 如果两个任务之间有相同的元素或操作方式,那么学习效果更容易从一个任务迁移到另一个任务。
例如,在学习骑自行车后,再学习骑摩托车时,由于两者都涉及平衡、操控方向等共同要素,因此迁移较为容易。
二、主要特点
特点 | 内容说明 |
强调相似性 | 只有在新旧学习任务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要素时,才能发生迁移。 |
关注具体操作 | 更注重具体的动作、技能或知识内容的相似性,而非抽象思维。 |
重视练习与重复 | 强调通过反复练习来强化共同要素,从而促进迁移。 |
限制性强 | 认为迁移范围有限,仅限于具有明显共同点的任务之间。 |
三、评价与影响
优点:
- 提出了学习迁移的实证基础,推动了教育实践中的教学设计。
- 对技能类学习(如运动、语言、操作技能)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局限性:
- 过于强调“共同要素”,忽略了认知结构、动机、策略等因素对迁移的影响。
- 对抽象思维、创造性学习等复杂领域的解释力较弱。
四、现实应用
应用领域 | 具体例子 |
教育教学 | 如先教学生计算加法,再教减法,因两者有共同的数字运算要素。 |
技能训练 | 学习游泳后,学习划船可能更容易,因为两者都需要身体协调。 |
工作培训 | 在某公司掌握的软件操作技能,可迁移到其他公司的同类系统中。 |
五、结语
“共同要素说”作为早期的学习迁移理论,为理解学习过程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尽管其理论框架存在一定局限,但其强调“相似性”与“具体操作”的理念,至今仍对教学设计和技能培养具有实际参考价值。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后续理论如“形式训练说”、“概括化理论”等也在不断补充和完善这一领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