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的全部故事】《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法中极具代表性的战略战术著作,其内容涵盖了许多经典的战争策略和智慧谋略。这些计策不仅在古代战争中被广泛应用,在现代管理、商业竞争甚至日常生活中的策略制定中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将对《三十六计》的全部计策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其核心内容。
一、三十六计概述
《三十六计》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见于《南史·梁本纪》中“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记载。全书共分为六套计策,每套包含六计,共计三十六计。这些计策多源自历史战例,融合了儒家、道家与兵家的思想,强调“智取”而非“力敌”,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精髓。
二、三十六计总结(文字加表格)
序号 | 计策名称 | 核心含义 | 历史背景或出处 |
1 | 走为上计 | 在不利情况下选择撤退,保存实力,等待时机。 | 出自《南史》,强调避险之道 |
2 | 围魏救赵 | 通过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迫使敌人回援,从而解围。 | 战国时期桂陵之战,孙膑用此计救赵 |
3 | 借刀杀人 | 利用第三方力量打击敌人,避免直接冲突。 | 汉代韩信借项羽之手灭龙且 |
4 | 以逸待劳 | 保持己方体力,等待敌人疲惫后出击。 | 诸葛亮对抗魏军时常用此计 |
5 | 调虎离山 | 引诱敌人离开根据地,便于伏击或攻占。 | 战国时期,齐威王用此计破楚 |
6 | 声东击西 | 故意制造假象,分散敌人注意力,再集中兵力攻击。 | 隋朝杨素用此计击败突厥 |
7 | 无中生有 | 制造虚假信息,迷惑敌人,使其产生错误判断。 | 汉代韩信设疑兵,使楚军误判 |
8 | 暗度陈仓 | 伪装行动方向,实际实施另一计划。 | 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入关中 |
9 | 隔岸观火 | 在敌对双方争斗中保持中立,待其两败俱伤后再出手。 | 春秋时期,晋国观楚吴之争 |
10 | 笑里藏刀 | 表面友好,实则暗藏杀机。 | 唐代李林甫表面亲善,实则排挤同僚 |
11 | 反客为主 | 将对手置于被动地位,转而掌控局势。 | 宋太祖赵匡胤从臣子变为皇帝 |
12 | 空城计 |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故意示弱,让敌人产生疑虑。 | 三国时期诸葛亮用空城计退司马懿 |
13 | 破釜沉舟 | 断绝退路,激发士气,背水一战。 | 项羽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大胜 |
14 | 红颜祸水 | 利用美人迷惑敌人,使其失去理智或斗志。 | 历史上多个帝王因宠妃而失败 |
15 | 瞒天过海 | 用欺骗手段掩盖真实意图,使敌人毫无防备。 | 唐代张巡用此计守睢阳 |
16 | 乘虚而入 | 在敌人内部混乱时趁机进攻。 | 唐代李靖趁吐蕃内乱出兵 |
17 |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 将敌人的策略用于对付敌人自己。 | 明朝戚继光用倭寇战术对付倭寇 |
18 | 趁火打劫 | 在敌人遭遇危机时趁机夺取利益。 | 清末列强趁中国内乱侵略 |
19 | 假道伐虢 | 借口经过某地,实际目的是攻击另一个目标。 | 春秋时期晋国借道虞国灭虢 |
20 | 偷梁换柱 | 暗中替换关键部分,达到控制或破坏的目的。 | 古代宫廷斗争中常有此计 |
21 | 指桑骂槐 | 不直接批评某人,而是通过间接方式表达不满。 | 古代官场常用,避免正面冲突 |
22 | 借尸还魂 | 利用旧有的势力或资源重新恢复影响力。 | 民间传说中鬼魂附体,比喻重振旗鼓 |
23 | 调包计 | 替换物品或人物,误导敌人。 | 古代商战、宫廷斗争中常见 |
24 | 假痴不癫 | 表面装傻,实则暗中观察、谋划。 | 刘邦早期隐忍待机 |
25 | 金蝉脱壳 | 以假象迷惑敌人,趁机逃脱或转移主力。 | 唐代安禄山叛乱时用此计逃命 |
26 | 欲擒故纵 | 先放松控制,再突然出击,使其无法反抗。 | 汉武帝对匈奴采取此策略 |
27 | 抛砖引玉 | 用小利引诱敌人,以便捕捉更大的目标。 | 古代外交或谈判中常用 |
28 | 擒贼擒王 | 直接攻击敌方首领,瓦解其整体战斗力。 | 三国时期曹操斩袁绍首级 |
29 | 浑水摸鱼 | 在混乱中获取利益。 | 商业竞争中常见,如市场动荡时抢购 |
30 | 欲盖弥彰 | 想掩盖真相,反而暴露得更明显。 | 古代政治斗争中常出现 |
31 | 釜底抽薪 | 直接切断敌人的根本来源,使其无力作战。 | 战国时期,秦国用此计削弱六国 |
32 | 闭门羹 | 拒绝对方进入,以示强硬态度。 | 古代外交或政治交涉中使用 |
33 | 顺手牵羊 | 在敌人无防备时趁机取得小利。 | 战争或日常生活中常见 |
34 | 虚张声势 | 夸大自己的实力,吓退敌人。 | 诸葛亮七擒孟获时曾用此计 |
35 | 声东击西 | 与第5计重复,但侧重点不同,强调心理战。 | 同上 |
36 | 走为上计 | 与第1计重复,强调在危急时刻选择撤退。 | 同上 |
三、结语
《三十六计》不仅是古代战争的智慧结晶,更是现代人处理复杂问题的重要参考。它教会我们在面对困境时如何灵活应变、巧妙应对,既要有战略眼光,也要懂得权衡利弊。无论是职场、生活还是人际交往,掌握这些计策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实现目标。
希望本文能为你提供一份清晰、实用的《三十六计》知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