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倒西歪的意思】“东倒西歪”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或物体在移动、站立或行动时状态不稳、摇晃不定的样子。这个词语多用于描述醉酒、疲倦、身体不适或动作不协调的情况,有时也带有幽默或夸张的意味。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东倒西歪 |
拼音 | dōng dǎo xī wāi |
解释 | 形容人或物体站立不稳、左右摇晃,状态不正常;多用于形容醉酒、疲倦或动作不协调的情形。 |
出处 | 不详(常见于现代口语和文学作品中) |
用法 | 作谓语、定语、补语;多用于描写人的状态或动作。 |
近义词 | 摇摇晃晃、东歪西倒、踉踉跄跄 |
反义词 | 端端正正、稳稳当当、站得笔直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醉酒状态 | 他喝得东倒西歪,走路都走不稳了。 |
疲惫不堪 | 经过一天的奔波,他整个人都东倒西歪地瘫在沙发上。 |
动作不协调 | 孩子刚学会走路,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样子可爱极了。 |
情绪激动 | 他听到好消息后,激动得东倒西歪,差点摔倒。 |
三、成语特点
1. 形象生动:通过“东”和“西”的对比,形象地描绘出不稳定的状态。
2. 口语化强:常用于日常对话中,具有较强的表达力和画面感。
3. 适用范围广:不仅可用于人,也可用于动物、物体等,如“车子开得东倒西歪”。
四、注意事项
- “东倒西歪”一般用于非正式场合,较少出现在书面语中。
- 在正式写作中,可考虑使用“摇摇晃晃”“步履蹒跚”等更文雅的表达方式。
- 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因用词不当造成误解。
总结:
“东倒西歪”是一个形象生动、常用且富有表现力的成语,用来描述人或物状态不稳定、摇晃不定的情形。它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尤其适合描写醉酒、疲劳或动作不协调的情景。理解其含义与用法,有助于更好地掌握中文表达的灵活性与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