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不若孀妻弱子中若是什么意思】一、
“曾不若孀妻弱子”出自《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故事。这句话的意思是:“(你)竟然不如一个寡妇和一个小孩。”其中,“若”是一个关键的文言虚词,表示“比得上、如、像”的意思。
在古文中,“若”常用于比较句式中,表示“比得上”或“像”。例如“若此”即“像这样”,“若夫”则为“至于”,而“不若”就是“不如”。
因此,在“曾不若孀妻弱子”中,“若”应理解为“比得上”,整句话的意思是:“(你)竟然比不上一个寡妇和一个小孩。”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出处 | 含义 | 解释说明 |
曾 | 《列子·汤问》 |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竟、竟然” | 表达对对方行为的惊讶或不满 |
不若 | —— | 不如、比不上 | “不”表示否定,“若”表示“比得上” |
孺子 | —— | 小孩 | 指代年幼的孩子 |
若 | —— | 比得上、如、像 | 文言虚词,常用于比较句式中 |
整句解释 | —— | “竟然不如一个寡妇和一个小孩” | 表达对某人能力或态度的批评 |
三、结语
“曾不若孀妻弱子”中的“若”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比较助词,表示“比得上”。这句话通过对比,强调了愚公之妻对丈夫的劝阻,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女性和儿童的轻视。然而,正是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力量,最终推动了愚公移山这一寓言故事的完成,传达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