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寒而栗是什么意思】“不寒而栗”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受到惊吓、恐惧或极度紧张时,身体自然产生的反应。虽然没有直接的寒冷感,但因情绪波动导致全身发抖、战栗,仿佛感到寒冷一般。
一、成语释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不寒而栗 |
拼音 | bù hán ér lì |
词性 | 动词/形容词 |
含义 | 形容非常害怕、恐惧,即使没有实际的寒冷,也会感到身体发抖、战栗。 |
出处 | 《史记·酷吏列传》:“人主之尊,如天之高,如地之厚,虽有不善,犹可改也;若其不然,则虽不寒而栗。”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形容人因恐惧、紧张或震惊而产生生理反应。 |
近义词 | 心惊胆战、毛骨悚然、胆战心惊 |
反义词 | 镇定自若、从容不迫、泰然自若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例句 |
描述恐怖事件 | 他听完那个故事后,不寒而栗,久久无法平静。 |
表达极度紧张 | 考试前,她看着试卷,不寒而栗,生怕自己考砸了。 |
环境描写 | 那个地方阴森恐怖,走进去的人都不寒而栗。 |
三、情感与生理反应
“不寒而栗”不仅是语言上的表达,更是一种真实的生理反应。当人处于极度恐惧或紧张状态时,大脑会释放肾上腺素,导致心跳加快、肌肉紧绷、体温下降,从而产生类似“发冷”的感觉。
四、注意事项
- “不寒而栗”强调的是心理上的恐惧,而非真正的寒冷。
- 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在日常口语中过度使用,以免显得过于书面化。
- 在写作中适当使用此成语,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五、总结
“不寒而栗”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形容人在面对危险、恐惧或极端情绪时的身体反应。它不仅表达了内心的不安与紧张,也体现了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本能反应。在文学作品或正式写作中,这一成语能有效传达人物的心理状态,增强文章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