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赴汤蹈火的意思是什么】“赴汤蹈火”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为了某种目的或信念,愿意不顾一切地去冒险、承受巨大的痛苦甚至牺牲生命。这个成语不仅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还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对忠诚、勇敢和奉献精神的推崇。
一、成语释义
- 出处:出自《汉书·晁错传》:“夫以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竭精驰骋,犹不能以一日而定也。今虽有百倍之利,犹不能以一朝而得也。故曰:‘赴汤蹈火,死不旋踵。’”
- 字面意思:奔赴滚烫的热水,踏进烈火之中,比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 引申含义:形容人为了正义、理想或他人,甘愿忍受极大的痛苦甚至牺牲生命。
二、成语用法
- 词性:动词性成语
- 结构:联合式
- 常见搭配:赴汤蹈火,无所畏惧;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三、成语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成语 |
近义词 | 义无反顾、奋不顾身、舍生忘死 |
反义词 | 畏首畏尾、退避三舍、胆小怕事 |
四、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表达忠诚 | 他为了国家的利益,赴汤蹈火,毫不退缩。 |
描述勇敢 | 在危急时刻,他挺身而出,赴汤蹈火,保护了群众的安全。 |
赞扬奉献 | 那些消防员在火场中赴汤蹈火,令人敬佩。 |
五、总结
“赴汤蹈火”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传递出一种无畏、坚定、无私的价值观,在文学作品、日常表达乃至历史人物评价中都广泛应用。理解并恰当使用这一成语,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情感与态度,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通过以上内容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赴汤蹈火”的含义、用法及其文化内涵,帮助我们在实际交流中更准确地运用这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