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诛笔伐的意思口诛笔伐的出处】“口诛笔伐”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常用于形容对某种不良行为或错误思想进行公开的批评和谴责。这个成语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在文学、新闻、评论等领域也经常出现。
一、口诛笔伐的意思
“口诛笔伐”字面意思是通过口头和文字的方式进行严厉的谴责。其中:
- 口诛:指用语言公开指责、批评。
- 笔伐:指用文字(如文章、书信、报道等)进行批判、讨伐。
整体意思是指对某人或某事进行公开、强烈的道德或舆论上的谴责,通常带有强烈的正义感和批判性。
二、口诛笔伐的出处
“口诛笔伐”最早出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该书是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经典之作,描写封建社会中读书人的生活与命运。
在《儒林外史》中,“口诛笔伐”最初是作为对某些士人行为的批评而出现的,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成语,用来形容对不正之风的公开批判。
三、总结与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说明 |
成语名称 | 口诛笔伐 |
字面意思 | 用语言和文字进行严厉的谴责 |
引申含义 | 对不良行为或错误思想进行公开批评和讨伐 |
出处 | 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新闻评论、文学作品、社会舆论中 |
情感色彩 | 负面,带有强烈道德批判意味 |
近义词 | 口诛笔伐、声讨、讨伐、谴责 |
反义词 | 表扬、赞许、宽容 |
四、使用建议
在写作或口语中使用“口诛笔伐”时,应根据语境判断是否合适。它适用于表达对某种行为的强烈不满或道德谴责,但在正式场合或书面语中,需注意语气的适度,避免显得过于激烈或情绪化。
通过了解“口诛笔伐”的含义及其出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文化背景和实际应用,从而在表达中更加准确和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