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五七工】“五七工”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术语,主要出现在中国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它是指在特定政策背景下,由国家或单位安排的临时性、季节性或非正式用工人员。这类人员通常不享受正式职工的待遇,工作内容多为辅助性或体力劳动。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五七工”的概念和特点,以下是对该术语的总结与分析。
一、什么是“五七工”?
“五七工”最早源于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中提出的“五七指示”。这一指示强调干部要参加劳动,工人也要学习政治,提倡“又红又专”的思想。随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单位开始将部分职工转为“五七工”,即不再享受正式职工待遇,但仍然从事生产劳动。
随着时间推移,“五七工”逐渐演变为一种对临时工、合同工、季节工等非正式职工的统称,尤其是在企业改制、下岗潮等时期更为常见。
二、“五七工”的特点总结
特点 | 内容说明 |
工作性质 | 多为辅助性、体力型或临时性工作 |
身份属性 | 非正式职工,无固定编制 |
待遇水平 | 待遇低于正式职工,缺乏社会保障 |
稳定性 | 工作不稳定,易受政策或经济形势影响 |
历史背景 | 主要出现在70-80年代,伴随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
政策变化 | 随着国企改革和劳动合同法实施,逐步被规范用工替代 |
三、“五七工”的现状与影响
随着中国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化,以及《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五七工”这一称呼逐渐减少。目前,大多数企业已采用正式合同工、劳务派遣工、临时工等更明确的分类方式。
然而,在一些偏远地区或小型企业中,仍存在类似“五七工”的用工形式,其权益保障问题也备受关注。
四、总结
“五七工”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一种用工形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方式。虽然如今已较少使用,但它对中国劳动制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了解“五七工”的背景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我国劳动关系的演变过程。
如需进一步探讨相关劳动政策或历史背景,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