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原文及翻译】《咏怀古迹》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共五首,分别吟咏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借古抒怀,寄托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感慨。以下是对《咏怀古迹》五首的原文、译文及简要总结。
一、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首数 | 原文 | 翻译 |
第一首 |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 在东北战乱中流离失所,漂泊于西南各地。 三峡的楼台遮蔽了日月,五溪的服饰与云山相映。 羯胡(指安禄山)侍奉君主终究无赖,词人(指自己)哀叹时局尚未归还。 庾信的文章越老越有成就,笔力雄健,气势恢宏。 |
第二首 |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国空闻雁,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 落叶飘零让我深感宋玉的悲伤,他风流儒雅,也是我的老师。 遥想千年之前的往事,不禁洒下泪水,时代不同,心情各异。 故国江山只听到雁鸣,云雨荒台是否还在梦中? 最令人感叹的是楚宫早已消失,船夫指着遗迹至今仍存疑惑。 |
第三首 |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无数山峦奔赴荆门,昭君出生地仍有村庄。 她离开汉宫进入沙漠,唯留青冢面对黄昏。 画师未能识得她的美貌,她只能在月下归来。 千年的琵琶声诉说着胡音,分明是她的怨恨在曲中表达。 |
第四首 |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衣冠留昔恨,乱滩江水起秋风。 武侯祠堂隔岸见,柏森森处忆英雄。 | 刘备窥视东吴,征战三峡,去世时也在永安宫。 翠华(皇帝仪仗)的影像只在空山中想象,玉殿已成荒废的寺庙。 古庙中的衣冠留下昔日的仇恨,乱滩江水吹起秋风。 武侯祠堂隔岸可见,柏树森森之处让人想起英雄。 |
第五首 |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秋。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覆没。 | 诸葛亮的大名流传千古,忠臣的遗像在清秋中肃穆。 三分天下靠他的谋略,万古之中如羽翼高飞。 他在伯仲之间可比伊尹、吕尚,指挥若定胜过萧何、曹参。 但天命转移,汉朝终难复兴,志向坚定却身死军败。 |
二、总结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在晚年游历夔州(今重庆奉节)期间所作,借古抒怀,表达了他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1. 借古讽今:杜甫通过追忆历史人物(如王昭君、诸葛亮等),表达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与忧思。
2. 情感深沉:诗中充满了对历史人物的同情与敬仰,也透露出诗人自身的孤独与无奈。
3. 语言凝练:诗句简洁有力,意象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4. 思想深刻:不仅描写历史,更体现杜甫“诗史”的精神,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结语:
《咏怀古迹》不仅是杜甫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借古抒怀的典范之作。它以历史为镜,照见现实,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与真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