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夫一怒血溅五步原文】“匹夫一怒,血溅五步”出自《战国策·魏策四》中“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普通人在愤怒时所表现出的激烈反抗行为,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历史意义。
一、原文出处与背景
出处:
《战国策·魏策四》中“唐雎不辱使命”一节。
原文
>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翻译:
专诸刺杀吴王僚时,彗星划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时,白虹贯穿太阳;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在宫殿上扑击。这三个人都是平民出身的勇士,他们心中的怒火尚未爆发,但天地间已显出凶兆,再加上我,就凑成四个了。如果士人真的愤怒,就会倒下两具尸体,鲜血洒满五步,天下人都会穿上丧服,今天就是这一天。
二、核心含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战国策·魏策四》“唐雎不辱使命” |
原文关键词 | 匹夫一怒,血溅五步 |
含义 | 指普通人因愤怒而采取极端行动,甚至不惜牺牲生命,以示反抗或正义 |
背景 | 战国时期,各国争霸,士人以智勇立身,维护国家尊严 |
人物 | 唐雎(代表平民士人)、秦王(象征强权) |
主题 | 正义与抗争,士人的气节与担当 |
三、历史与现实意义
“匹夫一怒,血溅五步”不仅是对古代勇士精神的赞美,更体现了人在面对压迫与不公时的决绝与勇气。它强调了个体在关键时刻的决定性作用,即使是一个普通的人,也可能因为坚持信念而改变历史进程。
在现代社会中,这句话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精神象征——在面对不公、压迫或错误时,敢于发声、敢于抗争,哪怕代价巨大,也要捍卫自己的立场与尊严。
四、总结
“匹夫一怒,血溅五步”是一句充满力量的历史名言,它不仅展现了古代士人的气节,也反映了人性中勇敢与反抗的精神。通过这一句话,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普通人在关键时刻如何以血肉之躯对抗强权,从而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原创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战国策》原文及历史背景进行整理与分析,结合现代视角解读其深层含义,避免AI生成内容的重复与雷同,力求提供真实、有深度的历史文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