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悯农全诗】《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深切同情和对浪费粮食行为的批评。这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一、诗歌
《悯农》共有两首,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第一首:
《悯农·其一》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其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两首诗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农民的艰辛与社会的不公,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二、诗歌内容对比表
项目 | 《悯农·其一》 | 《悯农·其二》 |
内容主题 | 描写农民在烈日下劳作的辛苦 | 描写农民辛勤耕种却仍受饥饿之苦 |
表达方式 | 直接描写劳动场景 | 通过对比丰收与饥饿揭示社会矛盾 |
情感色彩 | 感叹与同情 | 批判与无奈 |
用词风格 | 简洁明了 | 带有讽刺意味 |
现实意义 | 强调珍惜粮食 | 揭露阶级差异与社会不公 |
三、诗歌赏析
《悯农》虽然篇幅短小,但意蕴深远。第一首通过“锄禾日当午”描绘出农民在酷暑中劳作的情景,接着以“汗滴禾下土”进一步强化劳动的艰辛。最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则是对读者的质问,唤起人们对食物来源的思考。
第二首则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展现丰收的景象,然而“四海无闲田”说明全国上下都在耕种,可“农夫犹饿死”却道出了农民生活的悲惨现实。这种强烈的对比令人震撼,也体现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关怀。
四、结语
《悯农》不仅是一首优秀的古代诗歌,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的真实面貌。它提醒我们,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应当珍惜资源,尊重劳动。同时,它也激发人们关注社会公平与民生问题,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