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呵成的意思和出处是什么】“一气呵成”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做事或写作时连贯、流畅,不中断地完成。它不仅体现了效率,还蕴含了对过程完整性和质量的追求。
一、含义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一气呵成 |
| 拼音 | yī qì hē chéng |
| 含义 | 形容做事或写作连贯、流畅,一口气完成,不中断;也指文章或作品结构紧凑,内容连贯。 |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写作、绘画、演讲等需要连续进行的行为。 |
| 近义词 | 一挥而就、一蹴而就、一鼓作气 |
| 反义词 | 断断续续、支离破碎、半途而废 |
二、出处说明
“一气呵成”最早见于清代文学家李渔的《闲情偶寄·词曲部》。原文为:
> “凡作传奇,须是情节相连,血脉贯通,一气呵成。”
这句话的意思是:写戏曲(传奇)时,情节要连贯,不能断断续续,应该一气呵成地完成。
后来,“一气呵成”逐渐被广泛使用,成为形容写作、创作、行动等过程中连贯、顺畅的常用成语。
三、使用示例
1. 他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流畅,真是一气呵成。
2. 这幅画构思巧妙,一气呵成,让人赞叹不已。
3. 她在演讲中逻辑清晰,一气呵成,赢得了全场掌声。
四、总结
“一气呵成”不仅是一种高效的表现,更是一种艺术与技巧的体现。它强调的是在创作或执行过程中保持节奏和连贯性,避免中途停顿或断裂。无论是写作、绘画,还是演讲、表演,都能体现出这一成语的独特魅力。
通过了解它的含义和出处,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其在语言中的运用价值,并在实际生活中灵活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