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勤学而无烛文言文翻译】一、
《匡衡勤学而无烛》是一则出自《汉书·匡衡传》的文言文故事,讲述的是西汉时期学者匡衡因家境贫寒,家中没有蜡烛照明,便在邻居家的墙上凿洞借光读书,最终成为有学问的人。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人勤奋好学、克服困难的精神。
文章虽短,但寓意深刻,强调了“勤学”与“求知”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知识获取的艰难与个人努力的价值。
二、文言文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文言文原文 | 现代汉语翻译 |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 | 匡衡勤奋学习,但家里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不能借来使用。 |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 匡衡于是就在墙上凿了个洞,把邻居家的光引进来,用书本对着光来读书。 |
乡人不与,乃徙居其旁。 | 邻居不愿意给他,他就搬到了邻居家旁边。 |
及其大,为博士。 | 后来他长大成人,成为了博士(一种官职)。 |
三、总结分析
这篇短文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却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穷苦学子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形象。匡衡的故事不仅是对“勤能补拙”的最好诠释,也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知识的执着精神。
从文学角度来看,文章语言简练,情节紧凑,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和教育意义。它不仅适合用于语文教学,也能作为激励人们勤奋学习的典范。
四、结语
“匡衡勤学而无烛”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多么艰难,只要心怀梦想并坚持不懈,终将有所成就。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