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黍之约的典故原文】“鸡黍之约”是中国古代一个关于诚信与友情的经典故事,出自《后汉书·独行列传》。这个典故讲述的是东汉时期,范式与张劭之间因一次约定而体现出的深厚友谊和重诺守信的精神。
一、典故原文(节选)
> 《后汉书·独行列传》
>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遂共期于某日。后二年,式果如期而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母曰:“二年之别,千里会面,岂可虚乎?”遂治鸡黍,待之。及式至,对坐笑语,如旧交焉。
二、
“鸡黍之约”讲述了范式与张劭之间的友情。范式在离别时承诺两年后回来拜访张劭,并在约定日期如约而至,张劭也诚心准备饭菜迎接。两人虽相隔千里,却始终坚守诺言,体现了古人重视信用、珍视情谊的传统美德。
三、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典故出处 | 《后汉书·独行列传》 |
主要人物 | 范式(字巨卿)、张劭(字元伯) |
故事背景 | 东汉时期,范式与张劭为同学好友 |
故事核心 | 诚信、友情、守约 |
关键情节 | 范式承诺两年后回访,张劭准备饭菜等候;范式如期而至,两人如旧友般欢聚 |
文化意义 | 体现古人重诺守信、珍惜友情的价值观 |
四、文化影响
“鸡黍之约”不仅是一个关于友情的故事,更成为中华文化中“信义”精神的象征。在后世文学、戏曲、民间故事中常被引用,用来强调人与人之间应以诚相待、信守承诺的重要性。
五、结语
“鸡黍之约”虽然篇幅不长,但其蕴含的道德价值深远。它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诚信仍然是人际交往中最宝贵的品质之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份“信义”的精神依旧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