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何如日远文言文阅读】“长安何如日远”出自《世说新语·言语》篇,原文如下:
> “王子敬(王献之)问谢安:“长安何如日远?”谢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 王子敬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这段对话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刻的哲理与情感。通过“长安”与“日远”的对比,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理想追求的执着。
一、
本段文字讲述的是东晋时期,王子敬(王献之)向谢安提问“长安何如日远”,谢安回答“日远”,并解释说“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王子敬随即回应:“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这句话表面上是说眼睛能看到太阳,却看不到长安城,实际上是在表达一种深切的思乡之情和对现实的无奈。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段对话语言简练,寓意深远,体现了魏晋时期士人清谈风雅的特点,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距离的思考。
二、关键信息整理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世说新语·言语》 |
人物 | 王子敬(王献之)、谢安 |
对话内容 | “长安何如日远?”“日远。”“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
表层含义 | 太阳遥远,长安更远;看得见太阳,看不见长安 |
深层含义 | 对故乡的思念、对现实的无奈、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
文学风格 | 简洁含蓄,富有哲理 |
历史背景 | 东晋时期,士人阶层注重精神追求与情感表达 |
三、解读与启示
1. 情感寄托:王子敬的“不见长安”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距离,更是心理上对故土的眷恋。
2. 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谢安的回答暗示了“日远”象征着不可触及的理想或目标,而“长安”则是现实中无法抵达的地方。
3. 语言的艺术性:短短几句话,既展现了对话者的智慧,也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内涵,是典型的魏晋风度的体现。
四、结语
“长安何如日远”虽为一句简单的问答,却蕴含丰富的文化意蕴。它不仅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更是对人生、理想与现实关系的深刻思考。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这段古文中感受到那份对远方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从而引发对自我定位与人生方向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