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害三贤是什么典故】“一计害三贤”是一个成语,源自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典故,用来形容某人用一个计谋就导致三位贤才的死亡或失败,常带有讽刺意味,表示奸诈手段对贤能之人的伤害。
一、典故来源
这个典故最早见于《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和《后汉书·王允传》,但更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与东汉末年董卓专权时期有关。不过,真正将“一计害三贤”广泛传播并成为成语的,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在《三国演义》中,“一计害三贤”指的是董卓部下李傕、郭汜等人,他们为了巩固权力,设计陷害了三位忠臣:王允、吕布、以及另一位重要人物(具体人物有时说法不一)。不过,也有版本认为这里的“三贤”是指曹操、荀彧、陈宫等,因曹操的计谋而被误杀或被迫自尽。
尽管具体人物存在争议,但“一计害三贤”这一说法的核心意义在于:一个简单的计策,却造成了三位贤者的悲剧,体现了奸佞之徒的阴险和忠良之士的悲惨命运。
二、
“一计害三贤”出自《三国演义》,指一个计谋导致三位贤能之人的死亡或失败,象征着奸诈手段对忠良的迫害。此典故常用于批评权谋之术对正义的破坏,强调智慧与忠诚的重要性。
三、表格对比
| 项目 | 内容 |
| 典故出处 | 《三国演义》(小说),《三国志》《后汉书》有相关记载 |
| 涉及人物 | 王允、吕布、其他贤臣(具体人物说法不一) |
| 出现背景 | 东汉末年,董卓专权,群雄割据 |
| 含义 | 一个计谋导致三位贤者的悲剧,体现奸诈与忠良的对立 |
| 使用场合 | 批评权谋、赞扬忠义、警示人心 |
| 文化影响 | 成语,常见于文学、历史评论中 |
四、结语
“一计害三贤”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更是对人性、权力与道德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局势时,应坚守正道,避免因一时权谋而酿成千古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