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荛之见词语解释】“刍荛之见”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诗经·小雅·巷伯》:“无罪无辜,谗言如流。君子信谗,如或酬之。君子不涉,恶之为也。……我心忧伤,聊与子同。”后世引申为“刍荛之见”,意指普通人(如樵夫、农夫)的浅陋见解,常用于自谦,表示自己的意见或看法非常普通、不足为道。
该词多用于谦辞,表达说话者对自己观点的谦逊态度,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美感。在现代汉语中,虽不常用,但仍有其特定语境下的使用价值。
“刍荛之见”是古代用来形容普通百姓的浅薄见解,后多用于自谦。其出处可追溯至《诗经》,并被后人广泛引用。该词具有谦虚、低调的语言风格,适用于正式或书面场合,尤其在表达自己观点时,用以示谦逊。
表格形式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刍荛之见 |
出处 | 《诗经·小雅·巷伯》 |
含义 | 指普通人的浅陋见解,多用于自谦 |
用法 | 谦辞,表示自己意见不高明 |
语境 |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 |
近义词 | 管见、愚见、一孔之见 |
反义词 | 高见、卓识、远见 |
现代使用频率 | 较低,多见于文学或正式写作中 |
文化背景 | 源自古代对平民智慧的尊重,体现儒家谦逊思想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刍荛之见”不仅是语言上的表达,更承载着一种文化态度和修养方式。在日常交流中,适当使用此类谦辞,有助于提升语言的礼貌性和文化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