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哪时候开始被称为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的诗歌作品,共305篇。它在古代文学、历史和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诗经》并不是一开始就被称为“经”的,它的称谓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一、《诗经》的早期形态
在先秦时期,《诗经》并不被称为“经”,而是被称作“诗”或“诗三百”。它最初是作为礼仪、教化、祭祀等场合使用的文本,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音乐性。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可见当时《诗经》主要用于道德教育和政治参考。
二、《诗经》成为“经”的过程
《诗经》之所以被称为“经”,主要是在汉代以后,随着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其地位逐步提升。以下是关键阶段:
时间 | 发展阶段 | 内容说明 |
先秦 | 诗体流传 | 《诗经》为民间歌谣与宫廷乐章的集合,尚未定型为经典 |
汉代 | 儒家经典化 |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诗经》被纳入儒家经典体系 |
汉代 | 成为“五经”之一 | 《诗》与《书》《礼》《易》《春秋》并列,正式成为儒家“五经”之一 |
宋代 | 理学影响 | 程朱理学兴起后,《诗经》被赋予更多的道德教化功能 |
明清 | 经学发展 | 《诗经》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巩固其“经”的地位 |
三、为何称为“经”
“经”字在中文中有“常道”“正道”之意,象征着权威性和规范性。《诗经》之所以被尊为“经”,主要是因为:
1. 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诗经》是儒家学者学习和传播的重要文本。
2. 道德教化的工具:古人认为《诗经》能陶冶情操、培养君子人格。
3. 官方认可:汉代以后,朝廷将《诗经》纳入教育体系,使其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四、总结
《诗经》最初只是民间诗歌的集合,后来在汉代被儒家吸收,逐渐成为经典文献,并最终被列为“五经”之一,从此被称为“经”。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文学价值的提升,也体现了儒家思想对社会文化的深远影响。
结论:
《诗经》大约在汉代开始被称为“经”,并在儒家经典体系中确立了其不可动摇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