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常识 >

史记刺客列传原文及翻译

2025-09-22 19:20:37

问题描述:

史记刺客列传原文及翻译,求大佬赐我一个答案,感谢!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22 19:20:37

史记刺客列传原文及翻译】《史记·刺客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主要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几位著名的刺客事迹,包括曹沫、专诸、聂政、荆轲等人。这些人物虽以“刺客”身份闻名,但他们的行为背后往往蕴含着忠义、报恩、复仇等复杂的情感与道德考量。本文将对《刺客列传》的原文进行简要总结,并附上部分代表人物的翻译对照。

一、

《刺客列传》共收录了五位刺客的事迹:

1. 曹沫——鲁国将军,劫持齐桓公,迫使他归还鲁地。

2. 专诸——吴国勇士,为公子光刺杀吴王僚,助其夺位。

3. 聂政——侠义之士,为严仲子报仇,独自刺杀韩相侠累。

4. 荆轲——燕国太子丹派遣的刺客,试图刺杀秦王嬴政,失败身亡。

5. 高渐离——荆轲的好友,刺杀秦始皇未果,最终被杀。

这些人物虽然手段激烈,但他们的行为常被视为“重义轻生”的典范,在当时社会中具有一定的道德认可。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翻译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曹沫是鲁国人,凭借勇猛之力侍奉鲁庄公。
公与齐桓公盟于柯,曹沫执匕首劫桓公。 鲁庄公与齐桓公在柯地会盟时,曹沫手持匕首劫持了齐桓公。
桓公惧,曰:“子欲何言?” 齐桓公害怕地说:“你想说什么?”
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君不以德教,使民久怨。” 曹沫说:“齐国强大,鲁国弱小,而您不以德行教化百姓,导致百姓长期怨恨。”
“今君已得地,不如还我鲁之侵地。” “如今您已经得到了土地,不如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
桓公许诺。 齐桓公答应了。
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再拜稽首,而辞去。 曹沫扔掉匕首,走下祭坛,向北跪拜两次,然后告辞离开。
原文 翻译
专诸者,吴之善击剑者也。 专诸是吴国擅长击剑的人。
太子光与之谋,令其献匕首于王。 太子光与他谋划,让他把匕首献给吴王。
既至,进匕首于王,王饮,专诸置匕首于炙中。 到达后,专诸将匕首藏在烤肉中献给吴王。
王尝之,专诸抽匕首刺王,王死。 吴王品尝烤肉时,专诸抽出匕首刺杀了吴王。
太子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 太子即位为王,称为吴王阖闾。
原文 翻译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 聂政是轵地深井里的一个人。
严仲子与聂政有旧,欲厚遗之。 严仲子与聂政有旧交,想赠送丰厚的财物给他。
政曰:“臣所以事兄者,非为利也。” 聂政说:“我之所以侍奉哥哥,不是为了利益。”
“今以客之言,愿尽节于严仲子。” “现在因为您的言语,我愿意为严仲子尽忠。”
于是遂行,至韩,刺杀侠累。 于是出发前往韩国,刺杀了侠累。
原文 翻译
荆轲者,卫人也,好读书,习击剑。 荆轲是卫国人,喜欢读书,练习击剑。
太子丹质于秦,秦王待之不善,丹怒,欲图秦王。 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秦王对他不好,丹愤怒,想要图谋秦王。
乃遣荆轲入秦,欲以匕首刺之。 于是派荆轲前往秦国,打算用匕首刺杀秦王。
荆轲奉地图进,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 荆轲捧着地图进宫,秦王展开地图,地图展开后匕首显现。
荆轲左手持其袖,右手揕其胸,秦王惊,起,拔剑,剑长,不能急。 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刺向他的胸口,秦王惊慌,起身拔剑,但剑太长,无法迅速抽出。
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 荆轲追赶秦王,秦王绕着柱子逃跑。
卒,秦王拔剑,斩荆轲。 最终,秦王拔出剑,斩杀了荆轲。
原文 翻译
高渐离者,燕人也,善击筑。 高渐离是燕国人,擅长击筑。
荆轲亡,高渐离变姓名,为人庸保。 荆轲逃亡后,高渐离改换姓名,做佣工。
秦皇帝惜其善击筑,乃召之。 秦始皇惋惜他善于击筑,于是召见他。
久之,高渐离思荆轲,乃击筑而歌,声甚悲。 过了很久,高渐离思念荆轲,便击筑歌唱,声音非常悲伤。
秦王闻之,曰:“此人,吾故人也。” 秦王听到后说:“这个人,是我的老朋友。”
乃复召之,使击筑,而观其意。 于是再次召见他,让他击筑,观察他的意图。
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击之,欲以击秦王。 高渐离在筑中放入铅块,击打时企图刺杀秦王。
未中,秦王觉,遂杀之。 没有成功,秦王察觉,于是杀了他。

三、结语

《刺客列传》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记录,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这些刺客的行为虽然极端,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们被视为忠诚、勇敢和义气的象征。通过阅读《刺客列传》,我们不仅能了解古代刺客的传奇故事,还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对正义与忠义的追求。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