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之欲出的意思】“呼之欲出”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某种形象、人物或想法非常鲜明、生动,仿佛一呼唤就会从纸面或脑海中跃然而出。这个成语多用于文学、艺术、影视等领域,用来赞美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或场景描写极为真实、细腻。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呼之欲出 |
拼音 | hū zhī yù chū |
出处 | 《红楼梦》第八十三回:“那宝玉原是个极聪明的人,见他这般说,心中早知是他的意思,只不好说出来,只得含糊答应。那黛玉见他不言语,心里更觉不安,又见他脸上带着笑,倒像是呼之欲出一般。” |
释义 | 形容人或事物的形象、特征非常鲜明,仿佛一叫就会出来。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物、场景等描写得非常逼真、生动。 |
近义词 | 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活灵活现 |
反义词 | 模棱两可、模糊不清、平淡无奇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文学评论 |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简直呼之欲出。” |
艺术评价 | “这幅画的笔触细腻,人物表情生动,仿佛呼之欲出。” |
影视作品 | “演员的表演非常自然,角色仿佛呼之欲出。” |
三、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呼之欲出”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真实感”的追求。在传统艺术中,无论是绘画、书法还是戏曲,都强调“神似”而非“形似”,而“呼之欲出”正是这种艺术理念的体现。它强调的不仅是外在的相似,更是内在精神的传达。
四、注意事项
- 此成语适用于正式或文学性的语境,口语中较少使用。
- 使用时要注意上下文的搭配,避免误用。
- 不宜用于描述抽象概念或非具象的事物。
总结
“呼之欲出”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常用于赞美作品中人物或场景描写的真实与细腻。它不仅展现了语言的美感,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真实”与“生命力”的重视。在写作或评论中恰当使用这一成语,可以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