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其功于一役是什么意思】“毕其功于一役”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军事战略思想,常用于形容在一次行动中完成原本需要多次努力才能达成的目标。这个成语强调的是集中资源、一次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毕 | 完成、结束 |
其 | 代词,指代前面提到的某项任务或目标 |
功 | 成功、成就 |
一役 | 一次战役或一次行动 |
整体含义:在一次行动中完成原本需要多次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
二、出处与背景
该成语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原文为:“楚子围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怀怒以及弊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楚子曰:‘吾闻之也,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今余奉辞伐罪,以安社稷,岂为一役而忘仁义?’”虽然具体语境略有不同,但后人从中引申出“毕其功于一役”的说法,强调在一次行动中实现重大成果。
三、用法与示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军事 | 在这场战役中,指挥官决定毕其功于一役,一举歼灭敌军主力。 |
工作 | 这个项目时间紧迫,我们必须毕其功于一役,确保按时交付。 |
学习 | 考前复习要有的放矢,尽量毕其功于一役,避免反复学习。 |
四、优缺点分析
优点 | 缺点 |
高效,节省时间和资源 | 风险较大,一旦失败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
集中力量,便于执行 | 对准备和计划要求高,需精准判断 |
可能带来突破性成果 | 若目标设定不当,容易导致资源浪费 |
五、现实意义
在现代管理、商业决策、项目执行等领域,“毕其功于一役”常常被用来形容一种大胆而果断的战略选择。它适用于那些时间紧迫、资源有限、目标明确的场景。然而,使用时也需谨慎,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评估,避免盲目冒进。
六、总结
“毕其功于一役”不仅是一个历史成语,更是一种实用的策略思维。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可以尝试通过一次关键性的行动来实现重大突破。但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权衡利弊,才能真正发挥这一策略的优势。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战略思想,可参考《孙子兵法》等经典文献,从中汲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