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是谁】“五斗米折腰”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出自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用来形容为了生计或利益而不得不屈身低头、委屈自己。这个成语背后有着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他的经历令人深思。
一、
“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源自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陶渊明。他因不满官场腐败和世俗虚伪,最终选择辞官归隐,过上了田园生活。据传,陶渊明在担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向督邮(地方监察官员)行礼,而提出“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而去。这句话后来成为后人表达气节与尊严的象征。
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陶渊明高洁的人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士人精神的追求。同时,“五斗米折腰”也成为后世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典故,常用于讽刺那些为了名利而放弃原则的人。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典故名称 | 五斗米折腰 |
出处 | 《晋书·陶潜传》 |
主要人物 | 陶渊明(东晋诗人) |
故事背景 | 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向督邮行礼,而提出“不为五斗米折腰”。 |
典故含义 | 形容为了生计或利益而不得不屈身低头、委屈自己。 |
延伸意义 | 表达对人格尊严和自由的追求,也讽刺趋炎附势的行为。 |
文学影响 | 成为后世诗词、文章中常用的典故,如李白、苏轼等均有引用。 |
三、结语
“五斗米折腰”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现实压力时,应当坚守内心的信念与操守。陶渊明的选择虽然看似消极,实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值得后人深思与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