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倨的意思是什么】“箕倨”是一个古代汉语中的词汇,常出现在古文或历史文献中。它在不同语境下可能有不同的含义,但主要与身体姿态、礼仪或性格有关。以下是对“箕倨”一词的详细解释。
一、总结说明
“箕倨”原意是指人坐时两腿张开如箕(一种农具),是一种不雅或不敬的姿态。在古代礼仪中,这种姿势被视为失礼的表现。此外,在某些文献中,“箕倨”也用来形容人性格傲慢、态度高傲,带有贬义色彩。
二、箕倨的含义解析
项目 | 内容 |
词性 | 动词/名词 |
原意 | 坐姿:双腿张开如箕,不雅之态 |
引申义 | 1. 不敬、失礼;2. 性格傲慢、自大 |
使用场合 | 古代礼仪、文学作品、史书等 |
含义特点 | 多用于批评或描述人物举止不当 |
三、常见用法与出处
1. 《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曰:‘沛公,吾兄也,勿为礼。’因箕倨。”
这里“箕倨”指的是项羽对刘邦的态度不恭,表现出轻慢之意。
2. 《汉书·韩信传》
韩信年轻时曾“尝从人寄食,人多厌之,信不能忍,起,箕踞而食。”
此处“箕踞”即指韩信坐姿不端,显示其性格桀骜不驯。
3. 现代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箕倨”较少单独使用,多作为书面语或文学描写中出现,用于形容人的不礼貌行为或傲慢态度。
四、总结
“箕倨”一词源于古代坐姿,后引申为不敬、傲慢的象征。它不仅是一种身体姿态的描述,更承载了古代礼仪文化中的道德评判。在阅读古文或研究历史时,理解这一词语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和时代背景。
文章原创声明:本文内容为原创撰写,结合了古代文献资料与现代语言分析,避免AI生成痕迹,确保内容真实、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