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及翻译注释】《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所作的一篇散文,收录于《永州八记》之中。文章通过描写作者在永州游览西山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一、文章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在被贬永州期间所写,文章以一次偶然发现西山的经历为线索,描绘了西山的奇美风光,并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向往与内心的孤寂。
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二、原文、翻译与注释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注释 |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 我自从成为被刑罚的人后,居住在这个州里,常常感到忧惧不安。 | “僇人”:受过刑罚的人,即罪人;“恒惴栗”:经常感到恐惧不安。 |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 在空闲的时候,就慢慢地行走,悠闲地游玩。 | “施施”、“漫漫”:形容缓慢、悠闲的样子。 |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 每天和同伴登上高山,进入深林,走到曲折的溪流尽头,幽静的泉水和奇异的石头,没有不到的地方。 | “日”:每天;“徒”:同伴;“穷回溪”:走到溪流的尽头。 |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 到了地方就拨开草坐下,倒出壶中的酒喝醉。 | “倾壶”:倒出壶中的酒;“醉”:喝醉。 |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 喝醉后就互相枕着睡觉,睡着后便做梦。 | 表现了作者与友人之间轻松自在的情谊。 |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 心中想到什么,梦中也表现出同样的情景。 | 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寄托。 |
觉而起,起而归。 | 醒来后起身,起身就回去。 | 体现了一种随性而为的生活态度。 |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 认为凡是这个州内有奇特景色的山水,我都已经看过了,却从未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之处。 | 表现出作者之前对自然景色的忽视。 |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为坐在法华寺西亭,看到西山,才开始觉得它不同寻常。 | “始指异之”:开始觉得它与众不同。 |
遂命仆人具篮舆,挟书画,往游焉。 | 于是叫仆人准备竹轿,带着书画前去游览。 | “篮舆”:古代一种简易的交通工具;“挟”:携带。 |
施施而行,至乎峦下,然后知西山之高,不与凡山等也。 | 慢慢地走着,到了山脚下,才知道西山的高峻,不是普通山峰所能相比的。 | 表现出西山的独特与壮丽。 |
西山之高,如登仙界;其色苍苍,若隐若现。 | 西山的高耸,如同升入仙境;颜色苍青,若隐若现。 | 用比喻手法描绘西山的神秘与美丽。 |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 于是非常高兴地喝酒,拍着船舷唱起歌来。 | 表现作者内心的愉悦与自由。 |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 歌词说:“桂木做的船桨啊,兰木做的船桨,划破清澈的水面,追逐着流动的月光。” | 引用屈原《楚辞》中的句式,增添诗意。 |
游于是乎始,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 | 从这里开始游览,这正是我和你共同享受的时光。 | 表达了作者与友人共享美景的喜悦。 |
三、文章主旨与艺术特色总结
- 主旨:文章通过描写作者发现并游览西山的过程,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他身处逆境中依然保持豁达心态的精神风貌。
- 艺术特色:
- 语言简练:文字质朴自然,情感真挚。
- 描写细腻:对西山的高峻、色彩、意境均有细致刻画。
- 借景抒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内心情感,情景交融。
- 结构紧凑:由日常出游到发现西山,再到游览感悟,层层递进。
四、结语
《始得西山宴游记》不仅是柳宗元对自然山水的深情礼赞,更是他在困境中寻找心灵慰藉的真实写照。文章虽短,却蕴含深远,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