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玉碎的下一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宁愿保持高尚的品格和尊严而牺牲生命,也不愿苟且偷生、丧失气节。这句话出自《北齐书·元景安传》,原文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其背后蕴含着强烈的民族气节与精神追求。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宁为玉碎 | 愿意像玉一样破碎,也不愿像瓦片一样完整但低贱。 |
不为瓦全 | 不愿像瓦片那样虽完整却卑微地存活。 |
整体意思:宁愿保持高洁的品格而死,也不愿为了保命而失去尊严。
二、出处与背景
该成语最早见于《北齐书·元景安传》。当时,北齐权臣高欢曾要求元景安改姓高氏,以示忠诚。元景安拒绝,并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后来这句话被广泛引用,成为后世文人志士表达气节的象征。
三、使用场景与意义
场景 | 应用举例 |
历史人物评价 | 如文天祥、岳飞等忠臣烈士,常被赞为“宁为玉碎”。 |
文学作品 | 在诗词、小说中,常用于表现人物的坚定信念与崇高气节。 |
现代语境 | 用于赞扬那些坚守原则、不妥协的人,如在职场或社会中坚持正义的人。 |
四、相关成语对比
成语 | 含义 | 与“宁为玉碎”的关系 |
宁死不屈 | 坚决不投降,至死不悔 | 高度相似,强调气节 |
以身殉道 | 为信仰或理想献出生命 | 与“宁为玉碎”有共通之处 |
低头折节 | 屈服于压力,放弃原则 | 与“宁为玉碎”形成鲜明对比 |
五、总结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仅是对个人气节的赞美,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坚守内心的原则与尊严,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活得有骨气、有底线。这种精神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传承,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出处 | 《北齐书·元景安传》 |
含义 | 宁愿保持高洁品格而死,也不愿苟活失节 |
使用场景 | 历史评价、文学作品、现代语境 |
相关成语 | 宁死不屈、以身殉道、低头折节 |
精神内涵 | 坚守气节、维护尊严、追求高尚人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