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涕泗滂沱词语意思】“涕泗滂沱”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因极度悲伤、激动或感动而泪流满面的情景。这个成语在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具有较强的情感色彩。
一、词语解释
词语 | 涕泗滂沱 |
拼音 | tì sì pāng tuó |
出处 | 《诗经·小雅·蓼莪》:“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出入腹我,使我心痗。”后世引申为悲痛至极的表达。 |
释义 | 泣泪如雨,形容非常悲伤、激动或感动时流泪不止的样子。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形容情感强烈,尤其是悲伤情绪。 |
近义词 | 泣不成声、泪如雨下、悲痛欲绝 |
反义词 | 喜笑颜开、欢天喜地 |
二、词语来源与演变
“涕泗滂沱”最早见于古代文献,最初用来形容对父母的哀思之情。随着语言的发展,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对亲人的思念,也可用于描写任何令人动容的场景。
例如,在古文中,“涕泗滂沱”常出现在悼念、离别、感人故事等场合,强调情感的深沉和强烈。
三、实际应用举例
场景 | 使用示例 |
文学作品 | 他读到母亲临终前的信,涕泗滂沱,久久不能自已。 |
影视作品 | 在电影结尾,主角得知真相后,泪流满面,涕泗滂沱。 |
日常表达 | 老师讲述那段历史时,学生们听得涕泗滂沱,深受触动。 |
四、总结
“涕泗滂沱”是一个富有感情色彩的成语,主要用于表达极度悲伤或感动的情绪。它不仅在文学中广泛使用,也在日常交流中作为情感强烈的表达方式。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汉语中的情感表达。
通过表格形式的整理,可以更清晰地掌握该成语的结构、出处、意义及使用场景,便于记忆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