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望和朔望是什么意思】“既望”和“朔望”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天文术语,常用于农历或节气相关的描述。它们在古文、诗词、历史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理解其含义有助于更好地阅读和分析古典文本。
一、
1. 朔望的定义:
“朔望”是“朔日”和“望日”的合称,指的是农历中的两个重要日期:
- 朔日:即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太阳与月亮处于同一方向,此时月亮不可见,称为“新月”。
- 望日:即农历每月的十五日,太阳与月亮相对,月亮最圆最大,称为“满月”。
因此,“朔望”常用来表示一个月的开始和结束,也常用于描述时间周期,如“朔望之期”。
2. 既望的定义:
“既望”是指“望日”之后的一天,即农历每月十六日。因为“望”是十五日,所以“既望”就是“过了望日”,意为“已经过了望日”。这个词语常见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如《赤壁赋》中就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句子。
二、表格对比
术语 | 含义 | 时间点 | 特点 |
朔望 | 朔日 + 望日 | 每月初一、十五 | 表示一个月的开始与结束 |
既望 | 望日之后的一天 | 每月十六 | 月亮逐渐变缺 |
三、使用场景
- “朔望”多用于描述时间周期、天文现象或古代历法。
- “既望”则更多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表达时间的推移或对自然景象的描写。
通过了解“朔望”和“既望”的含义,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古文中的时间表达方式,也能在学习传统文化时有更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