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原文及翻译】一、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曹操的《短歌行》,是古代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诗句之一。它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和对人才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风貌。该句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在历史和政治意义上也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原文、出处、含义、翻译以及相关背景等方面进行梳理,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关键信息,帮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这一经典语句。
二、原文及翻译表格
| 项目 | 内容 |
| 原文 |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 出处 | 曹操《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 作者 | 曹操(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
| 字面意思 | 周公吃饭时,听到有贤士到来,便立刻吐出嘴里的食物去接待,天下人因此都归附于他。 |
| 引申含义 | 表达了对贤才的尊重与渴求,强调了礼贤下士的重要性。 |
| 翻译 | 周公为了接待贤士,连饭都顾不上吃完就去迎接,所以天下的人都愿意归附于他。 |
| 历史背景 | 周公是西周初年的政治家,辅佐成王,推行礼制,广纳贤才,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
| 现实意义 | 强调领导者应具备谦逊、求贤的态度,才能赢得人心,成就大业。 |
三、延伸解读
“周公吐哺”这个典故源自《史记·鲁周公世家》:“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意思是说,周公洗一次头要多次停下,吃一顿饭也要多次吐出食物,就是为了接待来访的贤士,表现出极高的礼贤态度。
曹操引用此典,既是对周公精神的推崇,也是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求。他在《短歌行》中写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了他希望像周公一样,以诚心招揽天下英才,实现统一大业的愿望。
四、结语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不仅是文学佳句,更是中华文化中重视人才、礼贤下士精神的象征。无论是古代君主还是现代领导者,都应该从中汲取智慧,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人才,方能凝聚人心,成就伟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