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惕厉的词语解释惕厉的词语解释是什么】“惕厉”是一个较为文言色彩的词语,常见于古籍或文学作品中。它由“惕”和“厉”两个字组成,分别有其独立含义,合起来则表达一种警觉、谨慎、自我约束的态度。
一、词语解释
字 | 拼音 | 含义 | 在“惕厉”中的作用 |
惕 | tì | 警惕、警惕 | 表示对危险或错误保持警觉 |
厉 | lì | 严格、严厉;也作“砺”,磨刀石,引申为自励 | 表示自我约束、自我提升 |
整体含义:
“惕厉”意为时刻保持警觉、谨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常用于形容人处事态度严肃、自律、有责任感。
二、词语来源与用法
“惕厉”最早见于《左传》《论语》等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描述士人或君子的修养态度。例如:
- 《左传·宣公十二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虽未直接出现“惕厉”,但精神相通。
- 《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强调内在修养,与“惕厉”的精神一致。
现代汉语中,“惕厉”使用较少,但在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仍有保留,常用于表达一种严谨、自律的生活态度。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词语 | 说明 |
近义词 | 谨慎、戒惧、自省、自律 | 表达类似的警觉与自我约束 |
反义词 | 放纵、松懈、轻率、怠惰 | 表示缺乏警惕与自我管理 |
四、总结
“惕厉”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词语,强调在行为和思想上保持高度的警觉与自我约束。它不仅是一种处世态度,更是一种人生境界。虽然在现代口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在文学、教育、道德修养等方面仍具有重要价值。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惕厉 |
含义 | 保持警觉、自我约束 |
来源 | 古代文献,如《左传》《论语》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表示严谨态度 |
近义词 | 谨慎、自省、自律 |
反义词 | 放纵、怠惰、轻率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惕厉”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它承载着古人对修身、立德、处世的深刻思考,值得我们在现代生活中加以理解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