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窃乱贼而不作的作是什么】在古代文献中,常有文言词语因字义多变而让人困惑。其中,“盗窃乱贼而不作”的“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句话出自《礼记·礼运》,原文为:“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此句意在描述一个理想社会的状态,即人们不图私利、不盗不抢、不作乱。
一、原文解析
“盗窃乱贼而不作”中的“作”字,是理解整句话的关键。这里的“作”并非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做”或“制造”,而是指“发生”、“出现”之意。
- 盗窃:指偷窃行为。
- 乱贼:指扰乱社会、伤害百姓的贼寇。
- 不作:没有发生、没有出现。
因此,“盗窃乱贼而不作”的意思是:没有盗窃的行为,也没有贼寇的侵扰。
二、词语详解
词语 | 现代解释 | 古代含义 | 用法说明 |
盗窃 | 偷东西 | 偷窃行为 | 表示非法获取他人财物 |
乱贼 | 乱世之贼 | 作乱的盗贼 | 指危害社会秩序的匪徒 |
作 | 发生、出现 | 动作、行为 | 在文中表示“发生” |
三、语境分析
在《礼记·礼运》中,“盗窃乱贼而不作”是对“大同社会”的一种描绘。这种社会状态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互帮互助,没有因利益冲突而产生的盗窃和暴力事件。这里的“作”正是用来强调这些负面现象的“不出现”。
四、总结
综上所述,“盗窃乱贼而不作”的“作”字,在此语境中应理解为“发生”或“出现”。整个句子表达的是一个理想社会中,没有盗窃和贼寇的现象,体现了古人对和平、公正社会的向往。
通过分析文言词义与语境,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古文的内涵,避免因字面意思而产生误解。这也提醒我们在阅读古文时,不能仅凭字面意思进行判断,而应结合上下文和历史背景综合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