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踞的意思是什么】“箕踞”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古代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其含义较为特殊。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但在古文阅读或历史研究中具有一定的意义。下面将从词义、来源及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词义总结
“箕踞”原意是指一种坐姿,即双腿伸开、两膝微曲,身体前倾,形似簸箕的姿势。这种坐姿在古代被视为不礼貌或轻慢的行为,尤其在正式场合或对尊长时使用,会被视为无礼或傲慢的表现。
此外,“箕踞”有时也引申为一种姿态或态度,表示高傲、不屑或随意的态度,带有贬义色彩。
二、来源与出处
“箕踞”最早见于《史记》等古代典籍中,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有“项王瞋目而叱之,左右皆靡。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樊哙曰:‘臣请入,以死争之。’……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虽然文中没有直接提到“箕踞”,但类似坐姿的描写在古代文献中常见,尤其是对人物神态和举止的刻画。
三、用法与语境
- 古代礼仪:在正式场合中,箕踞是一种不雅的坐姿,通常用于表达轻慢或不屑。
- 文学描写:在小说或历史故事中,常用来刻画人物性格,如傲慢、狂放或不拘小节的形象。
- 现代解读:现代人较少使用该词,但在研究古代文化或阅读古文时仍需了解其含义。
四、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说明 |
中文名称 | 箕踞 |
拼音 | jī jù |
基本意思 | 一种双腿分开、身体前倾的坐姿,多用于古代,表示不礼貌或傲慢 |
出处 | 多见于《史记》等古代文献,常用于描述人物举止 |
用法 | 多用于古代文学或历史语境,现代较少使用 |
含义延伸 | 引申为高傲、轻慢或不拘礼节的态度 |
使用场合 | 正式场合中视为无礼,文学作品中用于塑造人物形象 |
现代应用 | 主要用于学术研究或古文阅读,日常生活中不常用 |
五、结语
“箕踞”作为古代汉语中的一个词汇,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礼仪和行为规范,也体现了古人对举止、姿态的重视。了解这一词语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背景和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