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一词多义)】《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通过描绘一个与世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世界,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在学习这篇课文时,理解其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有助于掌握文言词汇的多样性,还能更深入地体会文章的语言艺术。
以下是对《桃花源记》中部分常见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便于理解和记忆。
一、一词多义总结
1. 见
- 出现:如“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看见)
- 遇见: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听见、得知)
- 被: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被邀请)
2. 为
- 作为:如“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职业)
- 给、替:如“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要对外人说)
- 是:如“此为何物?”(这是什么)
3. 其
- 他的: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的家)
- 那:如“欲穷其林。”(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 其中:如“其中往来种作。”(其中的人们)
4. 之
- 的:如“忘路之远近。”(忘记了路有多远)
- 代词:如“渔人甚异之。”(对这件事感到奇怪)
- 往、到:如“送孟浩然之广陵。”(去广陵)
5. 寻
- 寻找:如“寻向所志。”(寻找以前的标记)
- 不久:如“未果,寻病终。”(不久就病死了)
6. 志
- 标记:如“寻向所志。”(以前做的标记)
- 志向:如“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志向)
7. 遂
- 于是:如“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和外界隔绝)
- 最终:如“遂迷,不复得路。”(最终迷失了,再也找不到路)
8. 乃
- 于是:如“乃不知有汉。”(竟然不知道有汉朝)
- 是: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是哪个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
二、一词多义表
词语 | 词性 | 含义1 | 含义2 | 含义3 | 例句 |
见 | 动词 | 看见 | 听见 | 被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
为 | 介词 | 作为 | 给、替 | 是 | 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为何物? |
其 | 代词 | 他的 | 那 | 其中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欲穷其林。其中往来种作。 |
之 | 助词 | 的 | 代词 | 往、到 | 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送孟浩然之广陵。 |
寻 | 动词 | 寻找 | 不久 | / | 寻向所志。未果,寻病终。 |
志 | 名词 | 标记 | 志向 | / | 寻向所志。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 |
遂 | 副词 | 于是 | 最终 | / | 遂与外人间隔。遂迷,不复得路。 |
乃 | 副词 | 于是 | 是 | / | 乃不知有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桃花源记》中的许多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这种语言现象不仅丰富了文章的表现力,也增加了阅读和理解的难度。因此,在学习文言文时,应注重积累和辨析一词多义的现象,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与作者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