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貌岸然的古义和今义是什么】“道貌岸然”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表面上看起来正经、有道德,但实际上行为却很虚伪或不道德。这个成语在现代语境中多带有贬义,但在古代则有着不同的用法和含义。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道貌岸然”的演变过程,以下将从古义和今义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加以对比说明。
一、古义
在古代,“道貌岸然”原意并非完全贬义,而是指一个人外表端庄、举止得体,具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和威严气质。它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与内在修养相符合,是一种正面的描述。
- 出处: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其人也,道貌岸然,而心术不正。”
- 用法:古人使用该词时,有时是褒义,用来形容那些有德行、有威仪的人。
- 情感色彩:中性偏褒,强调外表与内心的统一。
二、今义
随着语言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变化,“道貌岸然”逐渐演变为一个带有强烈贬义的成语,用来讽刺那些表面正派、实则虚伪、表里不一的人。
- 现代表达:常用于批评那些言行不一、假装正经的人。
- 情感色彩:明显贬义,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 常见语境:多用于文学、新闻、日常对话中,表达对虚伪行为的不满。
三、总结对比表
项目 | 古义 | 今义 |
含义 | 表面端正,内心可能正直 | 表面正经,内心虚伪 |
情感色彩 | 中性偏褒 | 明显贬义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现代广泛使用 |
使用场合 | 褒义或中性描述 | 批评、讽刺、揭露虚伪行为 |
常见语境 | 文学、历史记载中 | 日常交流、新闻评论中 |
四、结语
“道貌岸然”这一成语的演变,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以及语言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功能转变。从最初的中性描述到现在的强烈贬义,它不仅是一个语言现象,也是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在使用时,需结合具体语境来判断其真实含义,避免误读或误用。